最多时要打3万多斤!海宁这对夫妻已经坚持了30多年…
夫妻俩已经打了30多年年糕

近日,记者来到袁花镇谈桥村永利二组,吴东、金忠娥夫妻俩家中,吴东今年57岁,从年轻时就开始打年糕,据他回忆,夫妻俩已经打了30多年的年糕:“十几年前打年糕的人最多,那时候有年糕队,短短一个月就要打三万多斤的米,用掉一百多斤盐。现在就我们夫妻俩打打,一般打个三四天,打个3000斤左右的年糕。”
△吴东
△金忠娥
蒸糯米粉看上去简单,其实也很有讲究。吴东向报姐介绍,锅上架着的木制蒸桶底是通的,内中底部放了上尖下圆的蒸芯,上覆蒸布,防止粉漏下的同时又能使锅中蒸汽较均匀进入蒸桶之中。说话间,吴东就往蒸桶里一层一层慢慢地加粉,“速度不能加得过快,要熟一层加一层,否则会生熟不匀,最后一层粉要加到桶口,加好后就盖上锅盖再蒸一会。”
四十分钟后,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粉的清香。这时,吴东会在石臼中撒上些许盐,这样是为了防止打年糕的时候黏底。他骄傲地表示,附近会打年糕的师傅中只有他懂得撒盐这个技巧。


“砰”的一声,夫妻俩合力把蒸好的糯米粉倒在石臼里,顿时蒸汽腾腾、香气满屋,再将洒过水的蒸布放在石臼中,一切准备就绪,年糕正式开打。
年糕的质量是用力气打出来的。伴随着捣锤一下接一下,有节奏地起起落落,滚烫的粉糕逐渐变得有弹性。夫妻俩轮流上阵,每打几下,就把成型的粉糕翻动一下。经过十多分钟的连续捶打,米粉糕就变成油润光亮的年糕了。此时,要用湿润的布裹住年糕抬上做糕台,或用力压平做成一整块大年糕,或用棉纱线切成几块大小基本相等的年糕。最后放在蚕匾中晾干,大约一星期左右就可浸入水中保存。
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金忠娥乐呵呵地说:“打年糕是门学问,也是一门技术。我们的年糕虽然没有那么白,但做年糕的粉是用干米磨出来的,没有用水泡过,加上糯米都是自己家里种的,所以吃起来有一股浓浓的米香,比外面买的更香糯、更好吃。”
这些包含着“年味”的石臼年糕
承载着村民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
承载的一片浓浓的乡愁
是海宁人舌尖上的幸福味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