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宁日报电子报订报热线 87235130
在潮城绘就幸福图景 海宁在全面小康路上加速跑
2020年09月28日 17:12:03

在潮城绘就幸福图景 海宁在全面小康路上加速跑

大潮APP
2020年09月28日 阅读数:
+关注

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 凌姝燕 杨立超 通讯员 柏青


全面小康路上,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。

一路走来,海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期待的问题入手,全面深化教育、医疗、养老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,不断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、增进福祉的好消息。

如今,民生大网日渐织密,一幅“幼有所育、学有所教、劳有所得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、住有所居、弱有所扶”的幸福图景正在潮城大地上绘就。

加快教育现代化 打造宜学新高地

海宁自古崇文尚学,人才辈出。走进新时代,我市不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,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。

8月20日,第一初中新校区迎来了首批七年级学生,这意味着第一初中改建工程完成,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。

学校是在原紫微高中(老海高)进行改建而成的。每个教室均配置了86寸交互一体机系统,配套无线展台、无线话筒等信息化教学设施,为师生提供了更加舒适、便捷的教学环境。不仅如此,学校新增信息科技与人机对话共用的专业教室,将信息技术教学和英语人机对话教学充分融合。

“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。”学校副校长吴丹凤介绍,搬进新校区,是第一初中发展史上的一件大喜事。原来第一初中是与第一中学共用一个校区,尽管两校相处愉快、沟通顺畅,但在硬件设施的使用上总会有些不便。现在有独立校区后,可以更便捷、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。

教育承载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近年来,我市不管城市还是农村,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,不少学校也“鸟枪换炮”,塑胶操场、多功能教室等硬件配置一应俱全。

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为提高教师素质,我市不断加大“外引内育”力度,积极引进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优秀师范生,深化新教师顶岗培训制度;为抓好师德师风,我市出台《海宁市教育系统“师德师风建设年”活动实施方案》,建立教师周六学习制度,建立教师负面言行清单。

在教育改革上,市教育系统更是打出一套组合拳,扩大教育资源供给,稳打稳扎,给海宁教育事业注入活力。有序推进教育“放管服”改革,“最多跑一次”事项进驻行政审批中心;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,出台《海宁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》;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,“佛吉亚海宁”法式订单班开班,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块国际学校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……

W020200927654290644228.jpg

推进全民健康实现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

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“听诊器、血压计、体温表”,到如今的“B超、CT、核磁共振”;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“赤脚医生”到各级专家下沉服务;从看病远、看病难、看病贵到实行分级诊疗、药品零差价……数载春秋,海宁始终坚持做好一件“关键小事”: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、看起病、看好病。

根据《海宁市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我市早早成立了市人民医院、市中医院、市中心医院三个医共体医疗集团。

微信图片_20200927180248.jpg

斜桥中心卫生院作为市中医院医共体医疗集团成员之一,在原有医疗专家“下沉”坐诊和专科建设的基础上,合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,在中医诊疗、专科建设、手术开展、信息化建设、精细化管理等方面,精准承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实现中医治疗多元化、智慧医疗等,让周边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。

过硬的健康水平是品质生活的标配。多年来,海宁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中寻找着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“最优解”。

“以前我们总觉得,到卫生院看病,小病万一误诊拖成大病怎么办?去大医院虽然路远又花钱多,但总觉得更保险。”市民郑桂月说。

怎样才能真正让基层的群众看得起病?方便看病?“唯有实现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,让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成本尽可能降低。”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,随着覆盖到群众家门口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医疗联合共同体陆续成形,从县域到镇(街道),海宁编织出了一张上下联动、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海宁医疗服务中发挥作用,远程医疗服务已覆盖所有医共体,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已成为海宁人习以为常的事情。对海宁市民而言,在家门口动高难度手术、享受大医院的优质服务,已成为现实。
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改革开放以来,海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,正不断筑牢潮城健康幸福的民生之基。

做好养老文章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

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”,做好养老服务,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,事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,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。近年来,我市抓住一切有利机会,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努力实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安。

“不用每天买、汰、烧啦。”“他们送饭上门,每天都有4个套餐供选择,而且荤素搭配,一餐也就几元钱,实惠又方便。”中午,在周王庙镇的幸福源饭店,后厨员工正根据老人的个性化需求,有条不紊地打包着午餐。

周建荣和老伴今年都八九十岁了,儿子儿媳生活在北京,平常只有两位老人在家,年纪大了,烧饭难免不便。这段时间,周建荣的儿子正好回来,他告诉记者,父母年纪大了,开灶头烧饭总让人担心,自己又没办法好好照顾他们,现在政府提供餐食,就放心多了。

目前我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9.12万人,“买菜做饭难”一直是困扰老人日常生活的突出问题。有别于其他地方大规模建设老年食堂,2018年,我市结合实际建立了“特惠+普惠、公益+市场”的为老助餐模式,整合社会餐饮企业、养老机构食堂等各类资源,重点为高龄、空巢、失能失智等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配送餐服务,日均助餐对象达到2500多人。

W020200828436739790508.jpg

吃得安心是一方面,如何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更有品质,海宁一直在努力。目前我市已建成养老机构长期照料、镇(街道)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短期托养、村(社区)照料中心普惠性服务的三级养老服务平台,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构建成型,并逐步向“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”的模式加快转型,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。

针对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,我市建立了以社会组织为主导、党员志愿者为核心的项目化服务模式,上千名空巢老人得到常态化关爱。创新实施“121爱回家”失智老人关爱项目,全市符合条件的1542位老人获赠定位手环,降低老年人走失风险。

登录一下
猜你喜欢

海宁新闻媒介

大潮APP

海宁发布

海宁日报

大潮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