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宁日报电子报订报热线 87235130
老电工见证新变化 “荆斗云”串起江边村民幸福生活
2020年07月29日 20:38:16

老电工见证新变化 “荆斗云”串起江边村民幸福生活

大潮APP
2020年07月29日 阅读数:
+关注

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董维刚  张煜  通讯员 陈俊华 林江韵


宓桂良是位在乡间跑了35年的老供电工,如今仍活跃在如画的钱塘江边,给“荆斗云”景区送去了光明,在他眼里,乡亲们家里那只并不起眼的电表箱,却是时代发展的引擎器,常年奔走在乡间的他,见证了家乡一年年变得更加美丽,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甜蜜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03.jpg

蚕宝宝住进了“空调房”

7月29日上午9:23,宓桂良从盐官供电所周王庙营业班出发,去了云龙村蚕桑示范基地,车子在路上开了10多分钟,很快就到了坐落在绿油油的桑园里的大蚕房门口。

夜里刚下过一场暴雨,早上太阳一露头,空气又开始发烫了,走进蚕房,里面却一片清凉。

基地里饲养的这茬夏蚕共20张,再过五六天蚕宝宝就要爬上方格蔟结茧子了。一夜的功夫,地上铺的厚厚一层桑叶已经被啃光,此刻,蚕宝宝们刚睡醒,慵懒地蠕动着身子。

西面窗子下方9台排风扇一齐飞转,对面墙根下一排水帘上晶莹的水珠断了线似的往下滴,源源不断为蚕宝宝们送来了凉爽。

在蚕房门口一侧的储藏室里,堆放着一地村民采摘来的新鲜桑叶,蜡绿闪亮,清香扑鼻。

“现在是用电高峰,家家户户晚上打空调,你们这里电压还稳吧?”宓师傅迅速在蚕室走了一遍,查看了水循环降温系统,关好了冷储室门口的配电箱,他问起了基地负责人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09.jpg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11.jpg

“好着呢,天热了蚕房温度不能超过30度,降温系统也是随用随开。”浙江雅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戎凤鸣笑呵呵答道,“桑叶储存在冷藏室里,也不怕叶子坏了,人省心多了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15.jpg

这片蚕桑园,已经成为商务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,总面积520亩,其中高产桑园350多亩,基地还建起了标准化小蚕共育室、中蚕房、大蚕房、蚕桑乐园等设施,年饲养蚕种不少于1000张。

“蚕宝宝住进空调房后,除了冬天之外,春夏秋三季我们都在养。”戎凤鸣说。

在宓桂良的记忆里,过去当地村民养蚕宝宝设施差,养蚕的节令就显得格外强,一天也耽搁不得,每户人家屋子里挂只大灯泡,还要架上火炉。“现在完全不一样了,从小蚕育种到中蚕大蚕饲养,蚕房里配备了湿联、温控、升降智能系统,最后连摘茧子都用上了采茧机,变化真是太大了。”宓桂良感慨道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17.jpg

在蚕房里和乡亲一起干活的张爱民,今年62岁,是云龙村10组人,今年春蚕她家养了两张半,茧子卖了5000多元。这位蚕娘家里还开了皮件厂,疫情影响了皮衣生意,她就来这里打零工。“就在家门口挣钞票,一天至少上百元,贴补家用。”这位老阿姨说道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20.jpg

“来基地干活的工人,都是附近村民,去年光工人工资,我们就付掉了50多万元,”戎凤鸣又补充道:“ 还有土地流转费,一年下来租金30多万元,也能增加村民一部分收入。”

江边农家就是一道风景

中午11点多,宓桂良走访了胡斗村沈家埭观潮民宿,顾不上喝一口水,又赶到了荆山村万家弄的农家民宿。

“在江边”,是这户人家民宿的名字,距海塘也就50来步,是“80后”退伍军人邵列开的,2016年,他得知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,鼓励村民发展民宿,就让自己在全国各地跑生意疲惫的脚步停歇了下来,他将自家三层小楼里里外外改造一新,开设了6间客房,并办起了农家餐饮,很快就招来了客人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22.jpg

他笑称自家小楼就是免费观潮台,上了三楼凭栏观望,宽阔的钱塘江近在眼前,浩浩荡荡的江风,拂面而来。“我常给院子里的客人说,看潮不要急,听见潮水声了,再往海塘上走,时间刚刚好。”邵列说。

他家门前,是“龙头潮”最佳观赏点,他家东边不远处,又是古老的南秧田庙,邵列开的民宿名气自然也就越来越大:“前年、去年生意一直很稳,一年能挣20多万元。”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24.jpg

今年4月,他对民宿扩建,在自家小楼东边400平米的空地上,新添置了6个厢式板房,其中4间做客房,另外两间分别是阳光房餐厅和一个小超市,院落里还有假山水池草坪,最前面是一排原木桌椅,晚上客人吹着江边吃烧烤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27.jpg

“像邵列家的民宿,我们就叫全电气化,目前‘荆斗云'核心区域40多户人家,开办的民宿农家乐都完成了全电气化改造。”宓桂良说。

2019年5月,“荆斗云”全电示范村工程正式启动。“荆斗云”乡村旅游综合体,由荆山、胡斗、云龙3个村抱团发展,以翁金线——胡云村为中轴,覆盖15个组、1076户人家,宓师傅和工友及时更新了该区域30只变压器,价值达1560万元,由此实现了“一户一表”,户均容量8.78千伏安,十里夹塘彻底告别了用电荒。

微信图片_20200729201529.jpg

让宓桂良欣慰和倍感自豪的是,自己也是荆山村人,亲历并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。1985年,19岁的他当起一名配电工,35年来,他先后在钱塘江、周王庙、盐官三个供电所工作过,常年行走在乡间,皮肤晒得黝黑黝黑,肩上的帆包工具包一直不离身。

他清晰记得,最初参加工作的几年里,他一人仅负责6个台区,每天却要骑着自行车在乡间跑,如今,所里配备了电力维修车,他一人要跑58个台区,用户达2380家:

“当时一个台区五六十户人家,每个月收电费挨家挨户跑,收的都是大把的毛票钢镚儿,一个月电费最多也就七八百元,而今,一户人家一月电费就有2000元,农户家里各类电器一应俱全,一刻都不离不开电了。”

宓桂良开着车子返回,映入眼帘的,是绿树成荫平展展的沥青水泥路,宽阔的道路两旁,是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,还有窗外那一台台空调,这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。

登录一下
猜你喜欢

海宁新闻媒介

大潮APP

海宁发布

海宁日报

大潮网